先進國家普遍採行
對於是否贊成汽機車採取總量管制?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於幼華指出,總量管制一向是屬「成長管理」理論與實務中的一項重要方法。在都市發展領域內,對建蔽率、容積率等之管控;或者,為改善市區交通壅塞,以及為降低廢氣與噪音污染,總量(汽機車)管制常係有效措施,歷年來確也為先進國家所普遍採行。近來國際趨勢還特別強調對各種溫室效應氣體的總量管制,故針對汽機車排氣量與排氣率的削減,又產生了新的涵義。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教授馮正民指出,討論「汽機車總量管制」,要先了解「汽機車總量管制」指的是什麼?是指「持有」總量或是「使用」總量?是指「全國性」或分「地區性」總量管制?是指「無限期」管制或「有時間性」管制?持有管制的作法,常是政府控制一個擁有車輛的總額,個人在買新車時,要付較高的價格來競標或購買此擁車証與車輛(如新加坡)。使用管制的作法,常是藉著收取較高的停車費或道路行駛費來抑制車輛在某一些交通擁塞地區的使用。
馮正民說,汽機車的快速成長不但占用更多的道路面積,使環境較永續的非機動運具(行人與自行車)的空間更難使用,並壓縮了弱勢團體(窮人、殘障者、婦女、老人)運輸工具之使用機會,同時促使政府需要花更多的經費維護及興建道路,造成政府財政的負擔。簡言之,汽機車的大量使用,已不符合永續運輸秉持的環境保育、社會公平、經濟效率、財務可行的發展方向。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曾針對環保共識論壇討論話題中,以「您是否贊成汽機車採取總量管制?」討論最為熱烈,由最普羅大眾網友針對自己切身議題發揮,「銷售上總量管制、或是使用上總量管制比較好?」,有網友提到台北市、新加坡相關的規定做法,認為在行政策略上,總量管制必須考慮到「公平正義」,汽機車應一視同仁,也有認為「使用者付費」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也有人認為若每位公民均得擁有一部機車及汽車之權利,則將產生有錢人用沒能力買車的親戚人頭買車的疑慮,對於尚未擁有個人汽機車者並不公平,應從同一人擁有多部汽機車狀況予以改善。
網友提出,公車本身就是大污染源,為什麼公車不全部採取電動公車、增加班次、公車捷運全面降價?也有人認為,以台灣目前只有大台北地區大眾運輸稍微便利一點,如果總量管制的話,其他縣市的民眾該如何自處,用走的?還是等那永遠等不到的公車?對於以機車和自行車為主要運具的網友則以自己的經驗指出,在大城市的車陣之中,自行車常常沒有容身之地;而機車被禁止後,勢必有很多機車騎士要改買廉價的汽車使用,而這些汽車可能是不環保的製程、或是二手車,根本不能確保環保標準。
「汽機車總量管制」牽涉的範圍不僅止於環境保護,還有更多複雜的社會或經濟因素牽涉其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鍾國輝提出較不同的想像空間,他舉出台灣的機車全世界之冠,引起外國學者來訪時的興趣,而這位外國學者表示,也許台灣的機車應該更具活力,例如鼓勵民眾騎乘機車,但前提當然為研發更具效能或使用綠色能源的機車;何況使用機車的族群大多為弱勢族群的身分更不該被忽略。這點點出這個層面的思考,仍有延伸發展的空間。(記者紀姮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