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LNT世界正流行

撰文/採訪:江婉如

受訪者: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講師 郭育任

守護自然,不留痕跡

寶島台灣,擁有許多世界級的景觀,不過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還要懂得學會珍惜資源、保育環境,才能讓生態瑰寶永續留存。近來,台灣開始出現有善對待環境的作法,發起負責任的旅遊活動,而這種稱之為“Leave No Trace”的概念現正盛行於全世界。

行政院在民國91年將「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畫」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具體內容包括步道設置管理規範訂定、資源調查、系統規劃、宣導推廣等,其中一項經營管理的重要方向,就是發展多樣且低環境衝擊之生態旅遊,在參考多數先進國家自然保護的歷程後,決定師法美國的“Leave No Trace”運動,推行低衝擊的生態使用行為。

在台灣被命名為「無痕山林」的Leave No Trace(簡稱LNT),是向大眾宣導一種「走過不留痕跡」的理念,希望山林的使用者具備一定的道德良知與行為準則,在野外進行活動時,能以環境保護為出發點,讓自然環境的破壞與衝擊降到最低。

無痕運動的起源

LNT並非是一種全新的理念,發源地美國早在80年代就已開始推行。在1960年起,當時美國因國民所得增加、休閒觀念改變等情況下,戶外遊憩活動漸趨盛行,娛樂時數成為快樂的表徵,更代表先進國家主體的發展。但反之,因各地區的遊客量大幅增加,不論是公有或私人的土地用量,因過度頻繁使用,使得自然和文化資源受到嚴重衝擊。

當時美國境內的土地管理者,面臨經營的窘境,除要提供良好的遊憩品質之外,還必須克服如何降低環境被破壞的棘手問題,尤其是要糾正多數人對保育所抱持的無知心態。根據研究調查顯示,一般大眾對踐踏草地、走捷徑、另闢營區等行為並不以為意,殊不知在長期累積下,看似輕微的損傷,對大自然來說,卻是難以復原的災害。

1970年起,美國人開始倡導降低環境遊憩使用,並宣揚自然保育的口號。伴隨著環境惡化日益嚴重,相關單位試圖以訂定法令來強制規範遊客行為。可惜的是,硬性法規經常引起遊客的反感,保護行為因而未能達到預期成效。於是美國林業署、土地管理局與國家公園署等主要政府單位,決定回歸人性基層面,開始教育大眾以低衝擊性的遊憩行為,出自內心、自動自發的保護資源。爾後,產官學界亦發行《荒野倫理》、《無痕露營》等宣導教育手冊,這就是美國推展無痕運動的緣由。

無痕運動的發展

1970年代中期,美國林業署荒野管理部門依無痕運動的觀念,發展出一套教育系統,於主要遊憩區的入口處,加強個人宣導服務,並主動鎖定特定遊客族群,灌輸無痕旅遊的概念和技巧;1980年代初期,再導入戶外道德教育的課程,直至1987年時,三大主要政府單位還合作發行《無痕的土地倫理》,宣導遊客對荒野土地應有的保育行為與尊重。

美國林業署並於1990年與一非營利學校團體「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簡稱NOLS)合作,訓練管理人員教導旅客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行為,以實際訓練與行動取代宣導口號;1991年,林業署正式和NOLS策略結盟,整合理念、擬定LNT的環境教育學習課程。

兩單位的成功結盟,引來更多團體加入, 除政府的公部門之外,NOLS還尋求「美國戶外遊憩聯盟」、「運動貨品生產協會」等單位的合作,建立完整的運作機制,並註冊成立「不留下痕跡公司」的非營利法人教育機構,後更名為「推廣戶外倫理的無痕中心」, 負責全美的LNT推動計畫。

無痕運動的準則

美國的LNT訓練課程多強調荒野地區的準則,除重視基本教育訓練外,也發行手冊、影片、海報、網站等宣導品詳載LNT的觀念與技巧,並明文條列化LNT7大準則。此外,亦針對不同區域環境與特殊活動,製作專屬的LNT技能手冊,像是北美地區的核心總論篇、阿拉斯加寒原地區、沙漠及峽谷地區、湖區、熱帶雨林等10個重要旅遊區域環境,以及進行洞穴探索、攀岩等6種特殊活動,所需注意的無痕準則。

為讓民眾能徹底落實LNT運動,其教育訓練、研究與推廣成為LNT計畫中最主要的工作。在NOLS就設有LNT專業課程,是所有相關環境訓練中最負盛名的經典課程,為期56天的野外密集訓練,教導學員LNT技巧、倫理與戶外教學的方法,完成訓練者可獲頒證書,成為種子教師。而精簡版課程主要受訓對象為青年團體領導人、戶外探險活動的員工等,訓練學員將來可帶領教導團體組織;另外,也有受訓時間更短的Workshops,如半天的童軍訓練等;扮演非正式LNT資訊提供的Public Contacts,如在遊客中心鄰近步道的起始點提供相關資訊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