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社論】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或許仍有不少人質疑是否真那麼嚴重。好吧,遠者不談,就拿近日台灣連續多天大雨不斷造成的傷害來看,就存在太多的問題,值得朝野去深思,到底什麼是務實,什麼叫虛妄?什麼又是該做且立刻要去做,而今天不做明天必後悔的急務?
曾經有一個報導,在中南美洲沙漠裡因為突如其來連日大雨,形成一個大湖泊奇蹟。因為那是發生在人煙罕至的沙漠,這新聞很容易被當成花絮,看過就算了。可是,如果這連日豪雨發生在人煙稠密的都會區,那又是怎樣光景呢?
這幾天,豪雨的災情已陸續傳出,有些是每逢多日驟雨必出現的畫面,例如菜農果農受創,相關農產品價格大漲;土石流爆發,居民面臨生死危關;溪流暴漲,沖刷沿岸、低地,洪水氾濫;市區積水不退,大量汽機車成泡水車。除了這些常見畫面外,這次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高鐵也因大雨氾濫,導致監測系統失靈,行車管控訊號混亂,造成了通車以來誤點狀況最嚴重的一天。
若把這些老畫面、新問題直接造成的損失,加總上社會成本,這金額一定極其可觀,動輒都要以十數億、數十億計算。可是,假設形勢再糟糕一點呢?亦即,大雨狀況再持續一陣子,持續到創下我們不願看到的新紀錄時,屆時又會是怎樣的混亂失序呢?
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根據過去經歷過的慘痛經驗,再加上一點點溫室效應的合理推測,而必須提出的警惕。換言之,過去官方常常是以防災、救災的觀念,看待天災,然後再檢討人禍比例。這基本上,還是站在除弊角度看問題。但自從英國史登爵士提出關於氣候變遷的經濟學報告後,我們的態度恐怕必須大幅度改變了。
不讓災難發生,不能僅從防災技術面去思索,不然只會停留於築堤、墊高地基、挖溝渠、救災體系提升、果農菜農補貼等層面下手。災難一發生,整體損失依然要付出代價。我們必須呼籲藍綠陣營,多注意近日豪雨成災的危機,這背後種種麻煩,早預告了非常棘手的難題:台灣需要新視野的國土規劃與管理高手。只會撒錢的,就讓他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