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舢南方人物周刊 vol.20070608, Sun, 17 Jun, 2007
只有當環保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不單純依靠外部法律制度來約束的時候,它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一種道德信仰
一個月內,整了一筆錢,想買一輛車。心情如此迫切,實在是因為受不了人行道旁越來越重的汽車尾氣,以及烈日下越來越高的氣溫。
不過弔詭的是,讓我們深受其害的空氣污染和氣候變暖,竟然都與汽車的迅速增加相關。
錢湊齊了,我又猶豫了,看看日益擁堵的交通以及日益惡化的環境,作為一名有些環保意識的公民,我突然覺得購車計劃正讓自己悄無聲息地成為一名環境破壞者。
一面是提升生活水準的慾望,一面是環境保護的信仰,其中的躑躅,頗似我們國家的兩難,一面是發展經濟的硬道理,一面是保護環境的國際壓力和民眾呼聲。這不,6月4日,世界環境日的前一天,中國政府正式對外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強調其承諾目標,即在2006至2010年,將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使用量削減20%。去年,中國每單位GDP能耗降低了1.23%,未能實現下降4%的目標。
回到我個人的購車兩難。後來我將自己的困惑與一位資深環保人士溝通了一下,他說,“有錢不買車是一種境界,買車而不經常用車也是一種境界,這才是一種環保生活化的態度……”
茅塞頓開。
車,完全可以買,但買了車,不一定要經常開車。就像日本和歐洲許多發達國家,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車,但大家平時上班多選擇地鐵,車通常是在週末郊遊用的,其中固然有政府的提倡和調控措施,但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從公民個體的角度來說,環保,要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想起了今年兩會政協委員、電影明星鞏俐老師的提案,“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鞏老師因為這個提案遭到輿論的譏笑,被稱為達到了小學生作文的水平。但筆者以為,鞏老師的提案僅僅因為與小學生作文同題而受到嘲笑是有欠公允的,這個題目實在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題目,應該批評的不是鞏老師做了這個題目,而是她沒把這個題目做好做深。
德國《明星》週刊2月初做了一個專題:“簡單地讓世界變得更好”,宣揚“50個小觀念起到大作用”,並在它的網站上進行了好習慣的徵求和投票活動。結果以下細節“中標”:使用菜籃子或是布口袋,拒絕塑料袋;將室內溫度調低1度;使用節能燈;使用環保電;下次短途旅行時放棄坐飛機(僅從漢堡到柏林往返一次,每位乘客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高於一台冰箱一整年的排放量);等洗碗機滿了後再使用(一周少用一次洗碗機,一年則可節省1000升水)……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曾對未來社會的兩大發展方向作了區分:“以礦物燃料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充斥著一次性物品的西方經濟模式,在工業國家已不再行得通,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不會行得通。保持21世紀初的全球文明,取決於向以可再生能源為動力、實行交通運輸多樣化的可循環經濟轉變。為保持經濟增長,就要建立新型經濟。”所謂的新型經濟,被布朗稱為B計劃。50個好習慣中,吻合B計劃的比比皆是。
這些好習慣,就是環保生活化的體現。環保,它是一種生活。
正在小康路上高歌猛進的中國人,相當多的總是擺脫不掉童年或者父輩缺衣少食的記憶,於是碰到什麼免費的,或者花了錢覺得自己應該享受的東西,總想盡可能多地據為己有,像超市裡面的塑料袋,賓館裡的熱水,還有用了一天完全不必換洗的床單,以及吃飽了撐著還要再吃的自助餐……從物質極度貧乏到物質極大豐富,其過程的短暫讓國人胃口相當饕餮,也相當不環保。
或者我們可以說,在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認知中,奢侈浪費在中國是一種炫富的時髦,殊不知在發達國家人民眼中卻是土得掉渣。
只有當環保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不單純依靠法律制度來約束的時候,它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一種道德信仰。制度經濟學告訴我們,生活習慣和道德信仰屬於內在制度,而法律規章屬於外在制度,前者在社會中執行起來更加平滑無縫,更小阻力,而後者執行起來更多摩擦,更多阻力。
在《明星》週刊編輯的50個讓世界更美好的細節中,還有這麼一條,“和你的愛人一起沐浴,既可增進情趣,又可節省水資源。”的確,這個時候,環保已經成了一種樂趣,它肯定會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類似地,我們是否記得小時候有許多娛樂都是不花錢的(進而,是不耗電,不污染空氣,不毀壞森林的),比如講故事,比如猜謎語,捉迷藏,過家家,而今天的孩子,難道就一定要花錢去坐過山車、買玩具、打電子遊戲才高興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