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全球化的陰影 勞工相對變窮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報導】2007.06.20 03:47 am
成員包括美、日等卅國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十九日就全球化的陰暗面提出警告,報告指出全球經濟經過數十年成長和整合所製造的財富,並未讓所有人平均共享,勞工和上班族等受薪階級分得的財富比例已大幅下降。
這份全球就業政策報告表示,在科技、低廉的運輸與通訊,以及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與巴西等國興起並提供大量廉價勞工等因素影響下,全世界正以空前速度轉型中,各國政府有必要注意民眾對工作與薪資問題的關切。
OECD一向大力推動全球化,這份報告卻強調全球化的弊端,相當不尋常。報告主要作者托瑞斯表示,全球化對所有國家來說仍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但各國政府若只在乎讓市場繼續成長,卻不願處理所得分配不均問題,可能反而對生產力不利。
報告中說,過去廿年來,該組織的卅個會員國中,多數國家的勞工薪資在國內生產毛額(GDP)所占的百分比出現下降:日本勞工的薪資在GDP中所占比率卅年來減少百分之廿五,歐洲聯盟最富有的十五個會員國減少約百分之十三,美國則減少百分之七。
托瑞斯表示,薪資成長的速度低於生產力的成長速度,並非只是周期現象,連美國之類的勞力緊縮市場也出現薪資比例下降,值得注意。
報告也指出,高、低所得者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民眾對工作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強烈,這種不安全感或許可以解釋薪資成長慢的部分原因。
托瑞斯說,企業將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業務轉往成本較低的地區,其實並非造成工作機會減少的主要原因,但這種現象足以使勞工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低技能勞工。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所謂金磚四國提供的勞動力占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五,OECD國家只占百分之十九;加上科技、運輸和通訊的成本越來越便宜,導致全球勞工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競爭。
OECD呼籲,各國政府勿採取保護政策,而是應幫助民眾順利轉業與培養工作安全感,亦即採取保護民眾、而非保護工作機會的政策,因為有些工作沒有前途可言。托瑞斯說,現在已無鐵飯碗;要享有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大家都必須面臨變動,包括企業得搬到新的地區,勞工得轉往新的企業。 2007/06/20 聯合報】

沒有留言: